以開源協議授權釋出的字體大多數以拉丁字母等歐洲語言爲主,但最近 Adobe 和 Google 共同推出的思源/Noto pan-CJK 開源字體不只涵蓋了大部份中日韓所需要的字型,而且繁中、簡中、日文和韓文都用了不同的 OTF 檔案,因此對同一個漢字在不同地區的不同寫法就能個別處理,算是解決了 Unicode 一直爲人詬病的 Han unification 問題。
香港人最關心的應該是該字體是否覆蓋 HKSCS,我檢查過部份 hkscs-2008-big5-iso.txt 的 unicode 碼,在 NotoSansHant 裏都能找到,而且目測在 CJK B、C 和 D 區裏都有覆蓋,所以應該夠用(在下面的圖找找吧)。

從下面幾張 screenshot 可以看到香港字顯示效果理想:
想將 Ubuntu 的桌面 UI 和程式的預設字體改成思源/Noto,可以參考 Ingram Chen 的 blog。小弟改良了一下 Ingram 的 fontconfig 設定檔,使系統在不同 locale 下能優先選擇適當的字體,比如 zh_TW 下繁體的 Noto Sans T Chinese 是第一選擇,在 zh_CN 下則爲簡體的 Noto Sans S Chinese,之後其他的 CJK 字體作爲 fallback。
設定檔已放在 20-noto-cjk.conf
,下載後執行:
mkdir ~/.config/fontconfig/conf.d mv 20-noto-cjk.conf ~/.config/fontconfig/conf.d
另外如果要配置英文字體,可以下載 10-latin.conf
,修改一下檔案中的字體部份,同樣放進 ~/.config/fontconfig/conf.d
即可。